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钢铁工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冶金科学技术的支撑,离不开冶金科技知识的滋养。

      上世纪八十年代,冶金工业出版社在原冶金工业部的领导支持下,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组织出版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教材和工具书。这些图书代表了当时冶金科技的水平,覆盖了冶金工业各专业领域和工艺环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为冶金行业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创新创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今天,中国钢铁工业整体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同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理论、基本理念、战略目标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亟需成体系地修订、新编专业教材和工具书,以总结、提炼、传播最新冶金科技成果,完成行业知识传承传播的历史任务,支撑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冶金工业出版社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结合部分院校专业设置,经小范围调研,对冶金相关专业高等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和工具书现状做了梳理,提出了新编或修订再版图书目录。

      高等教育10个冶金相关专业90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43门课没有行业公认的优秀教材,另外47门课对应的教材2018年以后出版(含即将出版的1种)的4种(占4.4%),2015年以后出版的4种(占4.4%),2010至2014年出版的10种(占11.1%),2000至2009年出版的19种(占21.1%),2000年以前出版的还有10种(占11.1%)。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在内容上严重落后行业发展,而且也满足不了教育部对高等教材5年一修订的要求。拟新编或修订再版的冶金相关专业高等教材目录见附件1。

      职业教育11个冶金相关专业80门课,其中57门课没有公认的优秀教材,其他23门课对应的教材2020年以后出版的为零,2015年以后出版的18种,2010至2014年出版的5种。教育部要求,高(中)职教材3年一修订,这些教材都超出了上述时限要求。拟新编或修订再版的冶金相关专业职业教育教材目录见附件2。

      专业工具书68种,其中需要新编11种,其他57种2015年后出版的4种,2010至2014年出版的13种,2000至2009年出版的21种,2000年以前出版的19种,即绝大部分出版时间已超过10年。拟新编或修订再版的冶金相关专业工具书目录见附件3。

      从上述情况看,无论是高等教材、职业教育教材还是专业工具书,都严重地存在着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以高等教材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选矿概论》《金属学》(第2版)、《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等直到今天仍有学校在用。这一方面说明经典教材历久不衰的魅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优秀教材严重匮乏的现实。反映钢铁科技最新进展和教育教学最新要求、叫好又叫座的新经典教材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钢铁专业人才培养最明显的短板和痛点。

      在新经典教材匮乏的同时,近二三十年由于教材编写管理放松,很多教材是为了满足职称评定或学科评估的要求而编写的,囿于作者专业、视野、能力、资源和时间限制,照搬以前经典教材的情况多见,结果是各种自编教材大行其道,良莠不齐,滥竽充数者有之,误人子弟者亦有之,严重影响了冶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修订、新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专业科技图书,尤其是教材和工具书,具有记录、传播、传承专业知识、引领和支撑学科和产业发展的功能,其内容来自产业,同时又推动了产业进步,因此必须及时更新换代,保持与专业科技进步同步、与产业发展同步、与行业阅读需求同步。

      首先,作为钢铁专业教材和工具书主要内容来源和服务对象的钢铁产业已经发生深刻、重大变化。今天,中国钢铁产量占据世界半壁江山、产业竞争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理论、基本理念、战略目标发生深刻变化,钢铁产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成为新的发展主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智能制造为绿色制造赋能,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要下大气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新时代,新钢铁,呼唤以绿色化、智能化引领的新冶金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

      其次,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空前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发生重大调整,对教材编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进入21世纪以来, 适应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工程学科应运而生。新工科更加强调产业需求导向,更加强调时代性、引领性,更加强调系统性、综合性、贯通性,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新工科建设。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在新冶金工程学科建设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丰硕,一个覆盖钢铁生产全流程装备、工艺及相关机械、材料、控制、物化专业的新冶金、大冶金学科群已经成型。钢铁冶金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急需进行梳理、提炼、提升,转化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工程学科教材。

      国家对教材编写非常重视,2018年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2019年成立(教育部)教材局,专门负责全国教材编写;2020年发布教材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保证作者的权威性、代表性,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要适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高校教学模式变化,出版融媒体、数字化教材;课程思政要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融入教材。用十年二十年前的教材培育不出新时代的人才。通过再版和新编,打造一批具有现实性、启发性、方法性、实践性、时代性,能够反映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和教育教学要求的面向未来的高水平、新形态钢铁专业教材,实现教材的自主更新换代,任务非常紧迫。

      第三,新经典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的国际传播是当代中国钢铁人的使命和担当。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是一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历史。纵观中国近代冶金史,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出现由中国人自主创作的有影响的冶金科技著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也主要是引进翻译出版前苏联的技术手册与教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学术出版,尤其是专业科技出版,以其能够克服意识形态障碍,因而可以而且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科技走上世界最前排,展示出越来越强的硬实力,正在迎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为世界科技出版中心的难得机遇。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钢铁生产和消费中心,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钢铁科技创新的中心,也应当成为国际钢铁科技出版的中心和世界钢铁知识传播交流的中心。做好新经典钢铁专业科技图书的国际传播,既是我国钢铁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文化软实力。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世界钢铁科技发展史上留下属于中国的时代印记,我们这一代钢铁人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三、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修订、新编的难点

      《选矿概论》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的经典教材是在原冶金部教育司领导下,由冶金教材编辑室组织全国冶金高校优秀教师按专业分学科编写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当时冶金高校的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对冶金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经典的冶金专业工具书,也是举全行业之力由当时各专业领域最优秀的专家一起编纂的,参编人员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几百人。《中国冶金百科全书》,1987年启动,是由冶金工业部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共同领导组织,历时十五年编撰完成的。其主编分别是冶金部总工程师周传典和有色金属总公司副总经理黄寄春,编辑出版则是由冶金工业出版社社长、总编、副总编、相关编辑室共15名编辑组成的“百科编辑室”承担的。

      这些系列教材和工具书涉及专业广,卷帙浩繁,因此参与人员多,组织工作复杂,费用高,如果没有原冶金部的组织与资金保障,仅靠单个作者、某个单位或冶金工业出版社是不可能完成的。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资金保障是过去20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编写出版新经典教材和工具书面临的主要困难。

 

 

四、具体工作计划

1. 总体思路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中国金属学会发起“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由冶金工业出版社承担具体工作,组织相关高校、钢铁企业、科研单位参加,积极争取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署支持,用5年左右时间,分批次完成教材和工具书的修订再版和新编及部分教材和工具书的对外翻译出版工作,同步开展资源数字化建设,打造冶金及金属材料专业数据库和知识库。

      作为工程第一步,成立“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教材编委会,首先启动高等和职业教育教材新编、修订工作。

 

2. 组织保障

      为推动工程顺利开展,成立“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推进委员会。委员会设领导小组、工作组和秘书处。领导小组由钢协何文波书记任组长,姜维副书记、金属学会田志凌副理事长任副组长,国内国际冶金、材料专家学者,钢铁企业、冶金高校相关领导任组员;设高等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工具书三个工作组,邀请冶金相关院校和主要钢铁企业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成立工程编委会,邀请冶金相关院校和主要钢铁企业相关专家参加;设秘书处,由冶金工业出版社承担秘书处工作,苏长永任秘书长,高怀、臧若愚任副秘书长。

      充分发挥钢铁协会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工作委员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作用,利用好钢铁及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多方资源,又好又快地完成教材新编修订专项工作。

      拟请协会会长及副会长单位推荐一位公司领导作为工程领导小组成员,推荐一位具体负责同志作为工作组成员,推荐若干名专家作为编委会成员。

 

3. 资金保障

      预算教材新编或修订20万元/种,对外翻译出版30万元/种;工具书新编或修订30万元/种,对外翻译出版40万元/种。工程第一步拟首先启动约100种高等教材、80种职业教育教材的新编和修订工作,预算经费3600万元,目前正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4. 工作计划

      2022年4月,通过调研摸清情况,形成工作报告,报钢协领导研究;

      2022年5月,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工作方案(及预算),向钢协会长办公会通报情况、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认可;

      2022年6月,召开工程筹备会,工程发起单位(钢协、金属学会、出版社)和拟任工作小组组长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领导参加;

      2022年7月,形成教材编委会方案,形成“工程”报告和议案报钢协会长办公会通过;

      2022年8月,召开“工程”启动大会,成立工程推进委员会、教材编委会,审定书目,明确各分册主编(或主编单位);

      *按计划每年滚动组织分册教材启动会、评审会、中期验收、编辑出版;

      2025年工程基本完成;

      2026年组织工程验收,召开表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