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集团:深化产教融合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吕林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鞍钢集团党委统筹规划、精心部署,按照《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坚持依靠自身积累和发展,深化校企联动合作,探索出了一条‘与钢铁行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与员工培训相衔接’的具有鞍钢特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道路。”7月17日,在2024材料冶金专业教材建设与教学研讨会上,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培训运营高级经理宋文舒分享了鞍钢集团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图为宋文舒
宋文舒首先介绍了鞍钢集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背景和历程。自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来,鞍钢集团积极响应,于2020年3月制定《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方案(2020-2022年)》,并于2021年7月正式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此后,鞍钢集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顶层制度文件,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随后,宋文舒详细介绍了鞍钢集团在产教融合方面采取的五项主要举措:
一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鞍钢推进校企一体化、产教一体化、“五对接”工程(即学校培训计划与企业培养规划对接、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培训需求对接、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员工能力标准对接、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现场对接、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对接),成立以集团人力资源部牵头的“四位一体”产教融合管理格局,涵盖鞍钢集团教育培训中心、鞍钢矿业教育中心、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制定《“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及相关管理办法,加快健全制度体系。
二是搭建产教融合行业平台,开展产教融合共建共享。据宋文舒介绍,鞍钢集团做强做优办学实体,每年牵头举办职业交流和培训班1000余次,三年累计投入近4亿元建设内部院校,培训各领域专业人才40万人。同时,校企合作开发行业权威的培训课程和教材,制定了36个主干课标准,出版了14本教材,建成1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改革,落实校企合作人才共育。鞍钢集团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等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采取校企“双导师制”培养工程领域博士。此外,还与中国国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等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并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2+1”学徒制培养、“3+1”订单式培养以及专项联合培养,培养了大量专业骨干人才。宋文舒提到,鞍钢集团连续四年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其经验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指南》收录。
四是优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进技术研发成果共创。鞍钢集团积极融入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加入高端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打造高效协同研发模式,成立联合研究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宋文舒特别提到,鞍钢集团与中科院过程控制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学联合攻关氢冶金技术,全球首套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技术示范项目在鞍钢鲅鱼圈基地开工建设,展示了鞍钢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
五是推动平台载体项目建设,健全资源保障共投共担。鞍钢集团加快“双师”团队建设,构建兼职内训师为主、专职内训师为辅、外部师资为有效补充的“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已建成总量超600人的师资库。同时,鞍钢集团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群,已建成覆盖90个专业工种的实训基地群,其中校企联合建立炼钢、轧钢等12个虚拟仿真实训室。此外,鞍钢集团积极融入国家脱贫攻坚主战场,以鞍钢对口帮扶的贵州省盘州市、新疆塔县等地域为重点,开展区域内技能提升培训。
最后,宋文舒提出了鞍钢集团对未来产教融合工作方向的思考:一是强化顶层推动,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将产教融合建设纳入各级的重点工作中。二是提升产教协同育人质量,落实鞍钢集团人才强企工程,深化校企合作深度,尤其要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入力度,同时推广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匠精神宣传力度。三是提升载体运行质效,加快推进实训基地提档升级,引导本地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时提升实训基地开放共享程度,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强化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
联系我们
电话:010-6401 5784
邮箱:service@mip195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嵩祝院北巷39号
网址: www.mip1953.com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国家新闻出版署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科学技术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 冶金网
Link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冶金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www.mip1953.com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9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62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