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启动会召开——总结提炼科技成果 传承传播冶金知识

 

11月15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东北大学承办的“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以下简称“经典工程”)启动会暨冶金专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沈阳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召开。

 

图为会议现场
 

“经典工程”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中国金属学会发起,具体工作由冶金工业出版社承担,目的在于成体系地修订、新编专业教材和工具书,以总结、提炼、传播冶金科技成果,完成行业知识传承传播的历史任务,支撑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经典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对冶金学科发展、行业人才培养、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讲好钢铁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会上,钢协党委书记、“经典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何文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做了主旨发言。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世界钢协副总干事钟绍良为大会致辞。鞍钢集团总经理戴志浩、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耿林、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王鲁宁、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副院长赵红军、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志毅做特邀发言。钢协党委副书记、“经典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姜维主持了上午的会议。钢协副秘书长,冶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经典工程”领导小组秘书长苏长永介绍了“经典工程”进展及工作安排。冶金工业出版社总编辑任静波、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强、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王鲁宁、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副校长赵红军主持了下午的分组会议。

 

图为何文波
 

何文波在发言中深刻阐释了新时代钢铁科技创新的任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钢铁知识传承传播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个月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做好经典钢铁专业科技图书的传承传播,正是钢铁行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培养更多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钢铁脊梁的一项重要举措,既是我国钢铁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文化软实力。”何文波说道。

 

何文波表示,科技创新是支撑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纵观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大创新贯穿其中,从引进、消化、整合、创新,到形成跨越,引领高质量发展,钢铁工业科技发展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钢铁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我们能够想见的中国钢铁工业未来最好的场景。科技创新造就了中国钢铁过去的业绩、现在的辉煌,也是中国钢铁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动摇,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何文波强调,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钢铁行业的重要任务。实现钢铁工业向大向强的根本转变,关键是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核心的要素是高素质、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做大做强,人才先行”,这是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包括国内一流钢铁企业的发展经验和规律,也是钢铁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钢铁行业必须加强对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及人才成长的趋势研判、规律认识和需求把握,在此基础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条件支撑,持续增强“第一资源”的保障能力。为推动行业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钢协制定了“十四五”钢铁行业人力资源规划指导意见。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重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企业家培养,重视钢铁上下游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要科学管理,丰富绩效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造就一支能够支撑未来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何文波指出,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承传播是当代中国钢铁人的使命。高技能人才来源于高水平的教育,并在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中历练成长。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模式,需要科技人才保持知识的更新频率,站在钢铁发展前沿去思考未来,系统性地将基础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学习体系相结合。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产教融合,建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一体化行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及时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人的知识和技能。

 

何文波强调,培养高技能人才,离不开一流的专业教材。专业科技图书,尤其是教材和工具书,具有记录、传播、传承专业知识、引领和支撑学科和产业发展的功能,其内容来自产业,同时又推动了产业进步,因此必须及时更新换代,保持与专业科技进步同步、与产业发展同步、与行业阅读需求同步。今天,中国钢铁工业整体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同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理论、基本理念、战略目标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亟需成体系地修订、新编专业教材和工具书,以总结、提炼、传播最新冶金科技成果,完成行业知识传承传播的历史任务,支撑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为鲁昕(线上发言)
 

鲁昕会长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发起“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表示充分肯定,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职业教育的使命任务进行了系统解读和深度剖析。鲁昕表示,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鲁昕强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为培养上述几方面人才奠定了基础,但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岗位能力,一是基础知识能力,二是数字素养能力,三是继续学习发展能力,要结合以上能力的培养来研究职业教育教材。希望钢铁协会举全行业之力,对标新方位,对接新场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数字化钢铁技术技能人才。

 

图为邬书林
 

邬书林对“经典工程”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要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学习二十大文件,明确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任务,把出版工作放到大局中去研究去考量,充分认识出版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认识建设出版强国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

 

对于推进出版强国建设,他表示,当前我国建设出版强国具有良好条件和机遇,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为出版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二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巨大的经济规模为出版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是教育的全面繁荣发展为出版强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四是研发投入的稳步增长为出版强国建设提供了不竭内容来源;五是世界第一的论文数量为出版强国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六是健全的出版体系和积累的出版经验为出版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强调,要切实把握出版的社会功能,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明,专业出版要专注创新知识的传播;要准确把握学术出版的属性,服务国家大局、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他还强调,学术出版是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板块,是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领域。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建立相对完整又参与国际竞争的出版体系,为中国成为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服务,中国出版人应当有这样的追求和立意。”他说。

 

图为戴志浩
 

戴志浩在发言中表示,回顾新时代10年来鞍钢高质量发展成果,展望未来鞍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奋斗目标,体会最深的是: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他认为,新时代10年鞍钢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得益于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有一流人才做支撑,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针对目前冶金经典教材、工具书更新不及时,影响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等问题,“经典工程”启动恰逢其时。相信通过系统地修订、新编专业教材和工具书,推广最新冶金科技成果,必将更好传播科学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打造世界钢铁科技知识交流中心、国际钢铁学术出版中心做出积极贡献。鞍钢将积极支持并参与工程有关工作,助力该工程高效率推进、高水平编撰、高质量完成。

 

图为姜维

 

 
图为冯夏庭
 

冯夏庭在致辞中表示,钢铁产业是我国现代工业的“脊梁”。在我国钢铁行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新形势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凝聚全行业之力,设立与推进“经典工程”,这对于促进冶金领域知识创新和成果集聚、培养引领全球冶金技术发展的精英人才、推动中国钢铁工业乃至世界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这为做好新时代冶金专业教材的更新升级指明了方向。他希望以“经典工程”为载体,将高校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反映冶金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最新成果、符合新时代钢铁人才培养规律的高水平系列教材,为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为王新江(线上发言)

王新江在致辞中表示,“经典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正当其时,对冶金行业科技进步、冶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他对“经典工程”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认真学习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论述和精神。二是培根铸魂,传承经典。三是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四是多元出版,走向世界。五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他希望“经典工程”的启动,搭建起一个高校、企业、研究院所合作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总结、提炼、传播最新冶金科技成果,完成行业知识传承传播的历史任务,培养更多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

 

图为钟绍良(线上发言)

钟绍良在致辞中表示,最近20多年来,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在技术和管理领域,出现了很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和新概念。这些新的专业知识对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并没有包含在现有的传统教材和工具书中,也很难向新一代的冶金从业人员传播。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和冶金工业出版社等单位牵头,正式启动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的修订工作,可以说是正当其时。中国不仅是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中心,也是全球钢铁工业教育和培训的中心。世界钢铁工业的技术需要传承,管理经验需要传承,专业知识尤其需要传承。现在,传承和更新冶金专业教材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冶金专家和学者的肩上。世界钢铁协会非常愿意以教育和培训委员会,以及已经成熟运行的在线钢铁大学为依托,积极支持“经典工程”,共同推动冶金专业知识的传承和更新换代工作。

 

图为耿林(线上发言)

耿林围绕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详细阐述了一流学科的建设原则、遴选条件和程序、支持方式、学科评估,以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和评审主要内容、“双万计划”等。他指出,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流的人才,而培养一流的人才离不开一流的资源。一流的教材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资源,要通过一流的教材把课程建设好,从而把人才培养好。

 

图为苏长永

苏长永在会上介绍了工程设立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工程目标、时间计划、组织机构等内容。他指出,根据冶金工业出版社的调研,钢铁专业高等教材、高职高专教材和工具书,都严重地存在着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新经典教材和工具书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钢铁专业人才的培养。新时代呼唤新钢铁,新时代呼唤新知识。接受调研的高校老师和行业专家们都呼吁,应立即着手成体系地修订、新编钢铁专业教材和工具书,依托“经典工程”打造新形态融媒体教材和国家冶金科技创新知识库,总结、提炼、传播最新冶金科技成果,完成行业知识传承的历史任务。

 

苏长永表示,“经典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分批次完成钢铁专业教材和工具书(共约300种)的修订再版、新编及部分教材和工具书的对外翻译出版工作。作为工程第一步,首先开展高等和职业教育教材修订、新编工作,打造一批(计划180种)具有现实性、启发性、方法性、实践性、时代性,能够反映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和教育教学要求的面向未来的高水平、新形态专业教材。

 

在会上,围绕协同创新和知识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与学科建设、新时代人才培养等方面议题,王国栋、王鲁宁、赵红军、赵志毅分别做了题为《协同创新,攻克钢铁共性技术;知识创新,传播绿色数字新说》《强化特色优势学科建设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好职业技术教育 助力钢铁产业发展》《新形态教材建设中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索》的发言。

 

图为王国栋院士

 

 

图为王鲁宁(线上发言)

 

 

图为赵红军

 

 

图为赵志毅

 

 

图为任静波

 

 

为推动“经典工程”的启动,研讨会还开设了两个分会场讨论书目。王强、王鲁宁主持了高等教育教材分会场。赵红军主持了职业教育教材分会场。

 

图为分会场

 

图为分会场

 

来自高等院校、职业院校、钢铁企业、科研单位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线下会议。与会代表认为,本次会议起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作用,未来大家将积极支持并参与“经典工程”有关工作,完成行业知识传承传播的历史任务。

 

 

 
 
 

转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图文来源 | 中国冶金报

作者|记者 徐可可

图片|记者 顾学超

 

 

创建时间:2022-11-18
浏览量:0
<返回
进入页    经典工程    “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启动会召开——总结提炼科技成果 传承传播冶金知识